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004淺談練氣:氣功與修行

淺談練氣:氣功與修行


練氣的目的不同,著重的能量即不同。由於氣包括元陽、精、炁與神等四大類別 [1],因此也必然有對應於元陽與精、炁、神等之不同練氣方法,用以提升有益身心的精、炁、神。

一般而言,與肉體健康有關的練命方法,概稱為氣功,主要著重於精氣的修持。實修上,可以發現元陽與精氣的性質類似於電。修行則係與神炁的修持有關,而神炁的性質則類似於磁場與電磁波。

目前生物醫學信號處理(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已經可以偵測人體中的各種磁、電生物醫學信號,如心電圖(ECG)、腦波圖(EEG,包括腦電波與腦磁波兩種),以及肌電圖(EMG)等,並據以研判人體的健康資訊。例如,當肌電圖檢查顯示患者肌電的聲音頻率太快,表示患者肌張力太高,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情況 [2]

雖然,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元陽與精、炁、神無所不在,但遺憾的是,目前的生物醫學技術,仍然無法偵測元陽與精、炁、神,只有透過實修才能體悟精、炁、神突破某一臨界值時的神奇感受,及其對人體的影響與作用。

一、氣功

所謂氣功,概略而言,係指一種能提升人體精氣、增益肉體健康的方法。一般人增益自身精氣的方法,係以飲食、(中)藥餌為主,透過進食藥餌與食物,占有藥餌與食物中的精氣,並將藥餌與食物中的濁質與濁氣排出體外,然其缺點在於藥餌與食物中的濁質、濁氣太多,人體很難確保每次都能將所有濁質、濁氣排除,因此長期而言,人體健康將受到負面影響。而練氣則係透過特殊的呼吸導引與靜坐等方法,將自然界中無所不在的能量,直接吸納進入體內予以練化,留存高品質穩定的精氣、排出不穩定的濁精。只要方法正確,即可確保能量的品質有益健康。

因此,或可將「氣功」定義為:一種人體綠色能源技術或方法,透過該技術或方法,人體可以排濁納清,自環境中取得有益身心的元陽與精氣加以煉化,排出有害身心的濁精,從而增進人體的健康。

元陽與精氣的煉化與貯藏之處在下丹田。實修上,如果修習氣功不得法,下丹田充滿濁氣,不僅經常可以感覺到下丹田有一顆表面快速地震盪、波動的圓形氣團,甚且也會顯現好勇鬥狠、貪色欲望等濁精的特性;反之,如果修習氣功得法,下丹田充滿有益健康的精氣,則可以經常感覺到下丹田有一顆似有若無的渾實氣團,緩緩地移動、轉動。要之,前者有如狂風巨浪、後者如似微風水面。

長期修習氣功得法,當小腹中精氣滿盈時,不僅免疫力提升,對於食物的需求也會下降,比較不易有飢餓感。甚至,會出現各種道藏中經典描繪的現象,如丹田轉動時五心齊動、河車倒轉等。


二、修行

所謂修行,概略而言,係指能提升人體先天炁、增益人體心靈與性靈的步驟與方法。一般人增益自身先天炁的管道有三:1.睡眠;2.轉換呼吸飲食所得的精氣;3.呼吸。然而,除了少數天賦異稟者外,大多數的人除非身體力行修行的方法,否則即無法透過這些管道汲取大量的先天炁,用以變化形質、充實自身的心靈與性靈。

因此,或可將「修行」定義為:一種人體綠色能源技術或方法,透過該技術或方法,人體可以排濁納清,自環境中取得有益身心的先天炁加以煉化,排出有害身心的濁炁,從而增進人體的心靈與性靈的健康。

先天炁的煉化與貯藏之處在中丹田。實修上,如果修行不得法,無法排除中丹田與經絡中的濁炁,則身體會顯現濁炁的各種特性,試舉其要者說明如下:

1. 影響健康:由於濁炁會蠶食鯨吞精氣,將精氣轉化為濁炁,因此雖然自覺功夫進境極為順利且神速,但健康情形並未大幅拉升,甚至往往精神萎靡、神思困頓、皮膚失去光澤、體內長出莫名肉瘤與肌瘤、常常感冒、白天精神差、夜間精神好、菸酒嗜欲等惡習積重難返等。
2. 影響情緒與性格:清炁可以讓人心地清明,而不穩定的濁炁則會讓人情緒起伏不定、奮起各種強烈欲望、變得易怒暴怒,即使再怎麼隱藏,也有爆發的一天,長期以往不免讓人身心俱疲、體弱多病、精神耗弱、性情大變,受困貪嗔癡而難以自拔
3. 誤以為功夫進境神速:濁炁會障閉人的五蘊感官,身上有濁炁者心理想望那種境界,都能快速體驗、快速實現。因此,隨著濁炁上身的時間長短不同,而有不同的變化。初期,即使修行時間尚淺,但往往舉手投足之間,經常會覺得飄飄欲仙、身輕如燕,如有一磁浮力托著手足,甚至感覺身上/手上掛著一團濃稠如水球的氣;靜坐時,也易感到稠密的氣柱撐持、拉拔脊柱;其後,上丹田快速開發,甚至出現各種神通、特異功能等。這即是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同樣的修持時間裡,道業的精進極為困難,而入魔者如果毫無所覺或明知濁炁卻貪戀神通欲罷不能,則雖自感進境迅速,但終歸鏡花水月,為魔作嫁而已!尤其令人擔憂者,其周遭親友、道友,恐怕也將遭受波及而渾身濁炁,身心靈皆遭受嚴重戕害!

要如何判斷自己修行是否得法?所修之炁是清是濁?氣功網上曾有前輩建議可以前往百年寺廟禮佛、上香,在寺廟中多待些時間自我體察,即可發現自己的炁是清是濁。筆者在此另外提供一簡易方法以茲辨別,如果身上所修得的是濁炁,由於濁炁喜夜厭晝,白日蟄伏不出,因此白天無論打拳或導引,炁感較差;但是入夜以後,由於濁炁肆無忌憚,只要稍有打拳導引之意,即大舉出籠、滿佈體表,讓人感覺輕飄飄地炁感十足。

要如何排除濁炁呢?其實方法很簡單,只是知易行難,必須具有極大的恆心毅力,採用正確的修行方法如實修持,讓自己的炁場成為高度穩定的能量場即可慢慢排除濁炁,而法鼓山的禪修方法即是不錯的選擇。

當我們修行得法,身體的炁場高度穩定時,不穩定的濁炁會由體內經絡穴道排擠到體表,慢慢散除。隨著排濁的深淺不同,而會出現不同的生理、心理現象,例如:膚色會呈黑、紫、青奇異色澤;頭腦會昏沉;身體會振動、腫脹、抽筋;心裡會浮現各種雜念、不想清靜與靜坐;眼前景物會晃動、迷濛、景物明暗不定有如置身異世界

實修上,可以發現濁炁是一種有物 、一種能量集結之物,而且係蟄伏在人體的經絡穴道中。當吾人處於穩定的能量場環境下,濁炁會由有物轉變成一種不穩定的無火濁炁,再轉成類電的、類精的不穩定電能,然後以放電的方式排出體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濁炁不僅是一種有物,它還具有意識、它會在體外(金蛋外)形成一層有限的濁炁場,干擾身體六根的運作、吸引六根的青睞,藉此壯大自己。此時只要身心保持清楚、放鬆,堅持相信眼前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濁氣的運作,這一層薄薄的濁氣之外,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天是天、地是地,慢慢地濁氣就會消散。

總之,進入修行階段,要放下一切炁感與氣感,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地活在當下,即能恢復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朗朗乾坤。

-------------------------------
註:
1.《氣的原理》,湛若水,商周出版社,2007
2. 參見http://www.twhealth.org.tw/index.php?option=com_zoo&task=item&item_id=4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