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007.淺談呼吸導引的要領

淺談呼吸導引的要領 [1]


《內經》是我國成書最早的醫學典籍,其醫學理論建立在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因此具有濃厚的道家練氣養生內涵。《內經》有云:「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炁,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

《內經》這段話直接告訴我們,如果能做到下列四項要求:(1)掌握天地能量與人體陰陽運化的原理,(2)學得呼吸精炁的方法,(3)長期遺世獨立精神內守,(4)達到筋骨皮肉與天地同質,能通天地精炁而天人合一,就可以如同真人般壽敝天地。


據此,練氣修行,首重了解天地能量與人體陰陽變化的運作原理,並根據此一原理學習呼吸的方法,務求在長時間精神內守之下,可以「呼吸精炁」,庶幾達成脫胎換骨、肌肉若一的天人合一修真目標。

一、呼吸導引蓄積能量乃練氣修行的基礎

《靈樞.刺節真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其中「真氣」即是人體中的能量,亦即是中華文化中所謂之「氣」。

自古以來,「氣」可概分為元陽、以及精、炁、神等。透過正確的呼吸導引方法,可以將空氣中的「元陽」深蓄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長期精神內守將心意守在「元陽」這個能量團,可以使之昇華,轉化成精、炁、神等各種更高層次的能量,或者用來練命增益健康、或者用來練性修行以回歸生命的本源。

實修上,一旦體內有了相當強度的精、炁、神這類屬的高層次能量,就可以和天地中同類屬的能量互相感應、互相溝通,從而產生「天人相應」的效應,並透過此一天人相應的感應方式,從天地中更有效率地取得該類屬的高層次能量,達成增益健康、練氣修行的目的。

簡言之,呼吸導引的目的即在增益人體之能量,透過長期修習呼吸導引的過程,逐漸由「呼吸空氣」轉變為「呼吸精炁」,達到《難經.十四難》:「人有元氣(),故知不死」的境界。

二、練拳運動耗用能量僅鍛鍊肉體

古拳譜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說明練拳、練功缺一不可。原因在於練拳時是「以力使氣」,以力使氣打拳、運動免不了大量耗氣、耗能,而練功則是學習蓄積能量的方法,長期練功者,行住坐臥呼吸之間即可蓄積能量。

練拳、運動發用能量,透過「力由脊發」的生理作用,促使練拳、運動者精氣通暢督脈,因此,如果長期施以和緩優雅的運動,能量的耗用少、濁氣的產生亦少,加上督脈暢通就可以令人長壽;而任脈是天陽進入身體的重要管道,練功要蓄積能量,則需暢通任脈,因此和緩優雅能通任脈的對應運動也可以令人長壽。

簡言之,和緩優雅的運動,通常呼吸平和,若以任督二脈之通達為運動主軸,長期以往能通任督二脈自能長壽,例如太極拳。另外,龜、鶴動作和緩優雅,且其動作前者能通暢任脈、後者則能通達督脈,因此乃有「龜年鶴壽」祝人長壽之語,國內各大門派亦多有龜、鶴導引術,例如梅花門的「龜鶴揉腹神功」、崑崙仙宗長生十二式中的「神龜吐納」與「仙鶴吐納」等!反之,長期激烈的運動、練拳,雖能通暢督脈,但到老任脈不通、三焦氣阻,能量入少出多,終不免 一場空[2]

因此,整體而言,肉體的強化與連結需要能量,能量供輸通道的通暢,才是確保健康的王道。練氣著重通任脈蓄能量,長期以往,體內豐沛的能量就可以發揮類似能量醫學的人體「能量矯正」機能,從而令人獲得健康!

三、練氣、練功以呼吸主導能量之蓄積

湛若水《氣的原理》有言:「丹田為『諸經之會』,十二正經脈和奇經八脈均直接或間接會合於此。丹田裡的清氣透過經脈流經內臟能把內臟的熱氣、濁氣清除出來,達成排濁納清的效果,這是長壽健康的關鍵。」吾人呼吸導引之目的,即在「氣到丹田」,深蓄真氣於丹田氣海與奇經八脈。

《行氣玉佩銘》:「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機舂在上,地機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其所揭露的練氣修行基本程序,可以對照《氣的原理》中的論述,進一步闡明。

首先呼吸行氣「深則蓄」元陽()於下丹田,其次練氣化精「蓄則伸,伸則下」通湧泉入地,長期天陽地陰合和,精氣乃能「定則固,固則萌」,由下丹田瀰漫並且與穀氣並而充身然後繼續修習不斷,精氣乃能「萌則長,長則退」而轉化為先天一炁,至此直養先天一炁而無害,「退則天」而沛乎塞蒼冥,最終「天機舂在上,地機舂在下」逐漸邁向天()人合一之目標。因次,練氣修行的起點在呼吸,其次則需開陰竅通湧泉,先法地、再法天

練氣初期,呼吸行氣係採用「水到渠成」的方法。這是因為任脈係屬陰脈,又貫穿上、中、下三焦的胸腹間的空腔與軟組織,並不像督脈有明確的脊柱作為行氣路徑之依據,所以呼吸的方法係採:「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此一心法為之。其中,鼻、心、丹田是行氣路徑,眼則是心之眼的意思。吸氣時,首先心意關注於鼻所吸之氣;其次,將鼻所吸之氣帶經膻中穴;最後,再將所吸之氣由膻中穴帶入下丹田。按照此一心法呼吸,久而久之便能疏通任脈,並在任脈上闢出一條「氣」習慣通行的通路,陽氣才得以深蓄於丹田。
直得注意的是,練氣初期所重者非空氣,而是空氣中的元陽,因此通常吸氣八分飽而已;再者,練氣初期,心不能走太快以免氣跟不上;指引氣往下走的時候,心也不能離開任脈這條線,以免心迷氣亂到不了丹田,等到氣熟悉路徑之後,速度才可以逐漸加快。

此外,練氣初期,如果不以呼吸蓄積能量於丹田,只靠意念觀想的方式導引能量在任督脈上流動,由於調動的是體內其他部位的能量,所以通常該能量並不足以深入經絡深處,而只會在經絡所經的體表流動。如此一來,身體的能量會慣性地不斷在體表流動,便可能因為違反了「陽密乃固」[3]的修行原理,不僅陽氣容易流失,也無法在丹田聚積足夠的陽氣加以練化、提升。

四、呼吸導引必須了解天地能量運作的原理

上文述及呼吸可以深蓄能量於丹田,惟,為能提高身體"服氣"的效率,先聖先賢「法於陰陽、和於數術」,乃發展出各種肢體活動、導引功法,面面俱到地將天地能量與人體陰陽運化的各種氣的原理設計在內,從而在進行呼吸導引時,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身體"服氣"健體的目標。

天地能量運作的原理,包括:「天氣常下施于地」,天陽由上而下順時針流向地陰;「合精于子午,藏形於卯酉」,配合時辰之法;以及「辨位練功」,配合空間之法,如配合山川地形與日月星辰等。因此,練氣修行首在呼吸服氣與肢體導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舉例而言,筆者在「從人如其食談練氣修行」[4]一文中,提及《內經呼吸養生法》一書中的「心肺功」以及傳統大鵬展翅等功法,即是利用「天陽由上而下流向地陰」的原理設計者;而「龍門丹功」中的「跳動旋轉功」則係運用天陽「順時針旋轉」流向地陰的功法。

再者,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間即是一混元氣場,天陽地陰具有潮汐現象,當陽炁來潮、地氣仍高,天地交泰即是最佳之呼吸導引時間。每日子、卯、午、酉四正時天陽下降,適合練性[5];而當2:00~4:008:00~10:0014:00~16:00以及20:00~22:00四個時間地氣來潮,則適合練命。惟日久功深之後,隨著天陽地陰之波動,體內之能量會與之相應,自動練精煉炁,自不待言!而練功時選擇「方位」之辨位練功,著眼點在於配合山川地形與日月星辰之靈氣走向,練功初期以呼吸導引為主,影響不大。

此外,太極拳要求「尾閭正中神貫頂」,也是為了配合「天陽由上而下流向地陰」的原理。尤其,當練氣修行得炁之後,"合一之混元氣炁場「透體而出」籠罩全身,此時即可利用天陽「順時針旋轉」流向地陰的趨向,掌握中軸,四兩撥千斤地運用「氣如車輪,腰如車軸」應敵。更精確地說,太極拳所修所練者,惟中樁、中脈之天地一氣。

由於「天氣常下施于地」,因此,呼吸導引如果能配合陰竅穴的開通,達到「引氣于足」納清排濁、陰陽媾和之目的,則事半功倍其功可成。

五、呼吸導引必須了解人體能量運作的原理

所謂「人身小宇宙」,顯示人體能量的波動變異,亦如同天地般規律而有跡可循。因此,呼吸導引亦必須了解人體能量運作的原理並配合此一原理,扶陽逐陰、排濁納清。

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人之背為陽。腹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而《樂育堂語錄 》則曰:「上身為陽,下體為陰;呼出為陽,吸入為陰;前升為陽,後降為陰;發散為陽,收藏為陰;動浮為陽,靜沉為陰。」因此,呼吸導引陰陽調和的要點包括:肢體展開時吸氣、肢體收攏時呼氣;肢體左開時吸氣、肢體右開時呼氣;引體向上時吸氣、引體向下時呼氣。

舉例而言,湛若水先生在其相關著作以及網路上的文章中,揭露的導引功法,包括太極導引功、心肺功、古樹盤根、拜天式等之呼吸要點,以及中華崑崙仙宗在網路上的「長生十二式」[6]示範影片,所提示的呼吸方法,皆依上述要領為之。

另外,太極拳與各種樁功多採屈膝彎腿下蹲,使身體偏陰,以符合「陰足陽自來」的原理;又,人體「左為陽。右為陰」、「左行氣,右行血」,有些導引功法的設計即在通暢左右脈,強化納清排濁的功能,例如「健走功」、「太極導引功」、長生十二式中的「猿臂迴旋」以及定步「馬步雲手」等皆是。

湛若水先生2014年七月在[氣功網](http://goo.gl/atUNDx)推出的《健身氣功》則係一套由動入靜的完整練氣功法,從1.「開發陰竅」接地電,陰足陽自來起始;接著2.「拍打丹田」凸顯關元穴,強化丹田關元的聚氣能力,為將天地電引領至關元穴作準備;其次3.以「拜天式」拉筋絡通任督;4.以「心肺功」達到「補充心電」、「納清排濁」等多重功能;其後5.「開弓佈氣」將精氣佈滿全身,滋養細胞,也有助於調理與預防肩骨不適;再以6.「靜坐」練化、轉化能量;然後以7.「靜坐導引操」收功,完成整套功法。
《健身氣功》示範
此外,《健身氣功》中另提供了一套專為銀髮族、退休族設計的健走功與健走樁,可作為日常走路練功之準則,可以是導引輔助功法,也可以是主力功法,更是筆者最喜歡的妙不可言功法!從學理上分析,一般樁功係以屈膝下蹲,使身體偏陰,透過以陰聚陽的原理聚氣強身;但健走樁為使腿腳無力者也能享受站樁的好處,則利用「意到氣到」的原理,透過「腳趾略施力氣抓地、十指張開掌心下按」即能導氣下行,若能「挺胸、收小腹、收下顎、頸椎打直、身體微微前傾」,使身體靈台與陰竅間的能量通道正對天地的能量流向,則久站不累而效果加倍。這是因為練功效果與練功時間成等比級數關係,練功時間加倍,練功效果則提高數倍。

此外,有些導引套路則將陰陽五行考慮在內,例如長生十二式中,前面五式即是遵循五行生剋原理,包括1.「大鵬展翅」金生水、2.「猿臂迴旋」水生木、3.「伸筋拔骨」木生火、4.「後仰擺身」火生土、以及5.「左右扭轉」土生金,至於其後七式如「神龜吐納」、「仙鶴吐納」等,主要係用以疏通任督二脈之脊椎運動為主。值得一提的是,《健身氣功》中的導引功法概念亦復環繞任督與五行,除了以「拜天式」通任督、「心肺功」肺金生腎水為主軸外,另以「健走功」調動左右脈,強化排濁能力,符合現代人簡約便捷的省時養生、健身需求;惟若能長期習練,亦可在一門深入中打通一處經絡而一通百通,滿足練氣修行的遠程目標。

一般養生導引功法的目標在「骨正、筋鬆、脈通」,尤其脊椎是人體的中軸,垂直於骨盤上,支撐起肩膀、上肢及頭部,以肋骨及胸骨保護內臟,最重要的是於脊椎中負責傳達訊息的中樞神經,以及環繞在脊椎四周輸送能量的任督二脈以及左右脈。由於「八段錦」揭櫫脊椎的七大運動型態與布氣法[7],因此自古以來,「八段錦」即深受重視,說明如下: 

(1) 脊椎牽引動:雙手托天理三焦。類似的功法包括羅漢托天等;
(2) 脊椎後彎動:左右開弓似射鵰。類似的功法包括「拜天式」、「神龜吐納」等;
(3) 脊椎左右彎:調理脾胃須單舉。類似的功法包括「後仰擺身」等;
(4) 脊椎由上至下旋動:五勞七傷往後瞧。類似的功法包括「頭部搖擺」、蛇式等;
(5) 脊椎由下到上旋動:搖頭擺尾去心火。類似的功法包括「神龍擺尾」、魚式、鹿運尾閭式等;
(6) 脊椎彈簧運動:背後七顛百病消。類似的功法包括顛背法等;
(7) 脊椎前彎:雙手攀足固腎腰。類似的功法包括「拜天式」、「太極導引功」以及「仙鶴吐納」等;
(8) 布氣:第七式 攢拳怒目增氣力。類似的功法包括「開弓布氣」、馬山內功等。

其中,「左右開弓似射鵰」古法係以脊椎為弓、胸腹向前頂出、小手臂為箭,兩手軸同時向後頂,形成雙手同時開弓狀。「五勞七傷往後瞧」則是由頸椎、胸椎、腰椎、薦椎以及尾椎骨,一節一節往右()旋,當第一節脊骨轉動時,其他脊骨保持不動,直至第一節脊骨無法再轉動時,則開始轉動第二節脊骨,直到所有脊骨都轉至定位成後瞧定式,然後反向將尾椎骨、薦椎骨、腰椎、胸椎、頸椎一一回正。「搖頭擺尾去心火」的導引要領,則剛好和「五勞七傷往後瞧」相反,係從尾椎骨、薦椎骨、腰椎、胸椎乃至頸椎,一一向右()旋,然後再反向回正;通常導引「搖頭擺尾去心火」時,係以雙手扶膝、身體微微前傾行功。

六、導引時的呼吸要領

習練各種導引功法時,必須注意精神內守、關照全身;呼吸宜細慢深勻,每次呼吸達15秒以上為宜。主要原因,乃係因為呼吸一旦放慢,吾人身體的能量波即會轉換成接近天地能量的慢波型態,如此一來即可透過「以氣引氣」的方式,於呼吸導引中採納精氣。其中原理類似「動為元精、靜為元炁」,《氣的原理》與《內經呼吸養生法》中有更為詳細的說明。

另外,呼吸與動作必須相互配合,在開闔、呼吸之間,勁斷意不斷更佳。所謂「勁斷意不斷」係指在肢體開合之際,運開肢體的力道中止了,合攏肢體的力道準備要啟動了,肢體有一瞬間的停滯期,但內氣仍持續在肢體內運轉,此時仍需「以意領氣」不可中斷。一般而言,內氣的轉折需要時間的醞釀,這點對於初學者尤為重要。因此,《健身氣功》中的「拜天式」在呼、吸之後要求閉氣六秒;而「心肺功」則在完成吸氣後,設計一手掌放平的動作、在完成呼氣後,有一雙掌合抱至胸的動作;甚至《健身氣功》第六講中的「腹式呼吸」功法步驟,也要求於「小腹凸出至頂點後,停止呼吸6秒鐘」,練功時這個緩衝動作宜更為緩慢,精神也須加倍內守。

習練各種導引功法時,應確實按照功法要領施行。而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採用前述「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的心法呼吸;初時練習可以用手指配合呼吸,一路輕壓著任脈的循行路徑至關元穴,但應注意,任脈係深處體表下,意念上仍須將吸入的能量深入任脈導入丹田,才能「陽秘乃固」。此外,因為空氣中帶有能量,因此要注意的是呼吸火候,粗糙的呼吸,能量供給過大,容易出偏上火,綿密細勻的呼吸才能有穩定的火侯、穩定的能量。進階的呼吸方法,則可參考《健身氣功》第六講中的「腹式呼吸」功法步驟,久練純熟,就可以在習練不同導引功法中運用不同呼吸方法,漸次達到「心息相依」的境界。

長期習練呼吸導引,即可能出現「水中火發」、丹田發熱的情況,此時應學習「住氣」的功夫,讓陽氣穩定留在丹田;或者從事跑步、打拳等強化筋骨的運動,一則練命、二則可消化過剩的陽氣,並繼續習練呼吸導引;如果沒有時間打拳、運動消化過盛的陽氣,不妨於每次習練呼吸導引至丹田發熱時,繼續導引,但呼吸方式改為自然呼吸,即可避免上火;其餘時間,則儘量全身放鬆意守丹田關元穴,靜待身體適應該能量水位,同時靜待丹田中的能量轉化!

呼吸導引時間的長短也應注意。按照《難經》「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可以計算出脈行一度()需時28.8分,因此基本上每次練功呼吸導引的時間宜30分鐘以上,而以40分鐘較佳,如果需要更長時間完成熱身、進入練功狀態者,則導引時間應適當延長。

《通書.動靜第十六》:「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可以用來說明由動到靜的呼吸導引要領。所謂「動而無動」係指在導引動功時,雖然肢體外形動作不斷,但精神宜專一內守而不游移;「靜而無靜」係指在靜坐導引時,雖然肢體外形端坐不動,但精神宜專注能量之呼吸導引與守竅[8]。如此日日行工,久而久之自可神而明之。


七、呼吸導引必需行住坐臥面面俱到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很難做到「獨立守神」,但可透過學習全方位的呼吸導引術,務求行住坐臥「自強不息」呼吸精炁。據此,吾人必須學習行住坐臥的各種導引術,隨時隨地都有可以掌握的呼吸導引功法。

《健身氣功》已經詳細揭露了行、住、坐三種生活型態的導引行功法,至於睡覺時的睡功,可以參考《內經呼吸養生法》中的清淨功。幾年前,湛若水先生曾經在[氣功網]揭露一套略為繁複的睡功,要點如下:

1. 上床前先活絡筋骨二、三分鐘,做做柔軟操、搖搖呼拉圈或仰臥起坐、俯地挺身,甚至站樁、打拳都可以,最好直到身體有點發熱。
2. 預備式:上床平躺,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掌虎口交乂置於腹部,兩手大姆指剛好壓在肚臍上。全身放輕鬆,從頭到腳檢查一遍,要仔細感覺全身是否真的放鬆了。呼吸方法分兩段,分別說明如下:

(1) 第一段呼吸:雙腳腳掌上半段豎直與小腿成90度,吸氣時用心去感覺左邊鼻孔進氣;呼氣時用心去感覺右鼻孔出氣。一吸一呼算一次,一共要呼吸十一次,但一吸一呼之間不能間斷。
(2) 第二段呼吸:腳掌回歸原位,回復預備式姿勢。第二段呼吸採腹式呼吸,呼吸要比平常慢兩、三倍,吸氣、呼氣要均勻,一吸一呼之間不能中斷。吸氣時小腹凸出,吐氣時小腹凹下,但在小腹一凸一凹之間,心意要跟著肚皮與手掌的接觸點一上一下移動,不能離開。持續以這種方法呼吸,一直到不知不覺睡著為止。

前文提到呼吸導引乃是一種「水到渠成」的方法。長期呼吸導引導氣丹田,慢慢地,能量會隨著呼吸自動導向丹田,此時就有了「心息相依」的能力,此時即使只用心看丹田,氣也會循著任脈進入丹田。繼續精進,任脈會越來越明顯地從羊腸小徑變成康莊大道,甚至逐漸進入靜心明辨即可感受到氣在任脈中流動的「脈息相依」情境。至於,尚未「心息相依」時,則應養成隨時隨地將呼吸調整為「練氣式呼吸」的習慣,「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地呼吸。

總之,呼吸導引的核心觀點為「積氣成精」,其優點在於無須守株待兔採精,養成習慣後,行住坐臥隨時隨地皆可透過呼吸積氣、練氣成精,而且專心一志於呼吸又可絕思慮、去雜念,有朝一日或可進入「獨立守神」的情境。


八、太極拳理論對呼吸導引的啟示

太極拳慢練即是極佳的導引術,太極拳理論中許多耳熟能詳的論述,對呼吸導引也頗具有提綱挈領式的啟發作用。說明如下:

1. 尚氣者無(使)力,養氣者純剛:導引時宜鬆柔自然,不要使力;有些養生導引書上強調導引時要「三分力、七分氣」,但初學導引無法意領氣行,只要身心放鬆即可;長期習練之後,煉精化炁自可意會養氣者純剛之意; 
2. 節節貫串、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導引動作宜勻和連貫,配合呼吸緩緩舒展導引,動作與呼吸都不能發生斷斷續續的凹凸情況,於轉折處勁斷意不斷;
3. 意氣君來骨肉臣:導引係「以形導氣」,並應精神內守用心感覺環繞在身體表面、隨者身體動作流動的周身氣場。例如,練心肺功時,手掌推出、手掌打開,手掌下降,或者身體下蹲、身體上升,氣場會隨著手掌、身體自然產生。這時必須用心感覺身上的氣場,動作慢一點,氣場就容易察覺;
4.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導引動作宜輕盈悠揚,全身的意念內守,環繞周身的氣場,有也好、無也罷,不可因為氣場的或隱或現而干擾了呼吸導引的流暢度。
  
當然,太極拳本身作為一種武術,有些拳論適合練命或搏擊,但並不適合用在呼吸導引,例如「氣宜鼓盪」即是一例。對於以太極拳練氣行工者而言,配合拳架與呼吸,和緩的「氣宜橐籥」似乎更為恰當!而拳架與呼吸的配合,不妨採「上一個動作吸氣、下一個動作呼氣」的方式行工。初練,可以配合每一招的開闔動作「開吸闔呼」,其後,氣息比較悠長時,則可以採「上一招吸氣、下一招呼氣」行工。

九、結論:呼吸導引、積氣丹田、意守丹田,小道亦可大成

2008年中筆者因緣湊巧拜讀了《氣的原理》,按圖索驥依法習練書中的呼吸導引功法,六個月後丹田出現「水中火發」的情況,自此即潛心研讀湛若水先生的著作與歷代著名經典,並研習各種呼吸導引功法,分析比較其間異同。

本文以筆者六年多來習練各種呼吸導引功法的體驗為依據,並且參照湛若水先生著作中的觀點,對照《內經》等諸多經典的論述,歸納分析前述功法的呼吸導引原理。筆者雖盡心詳述各門派功法的原理,但限於見知有限,仍恐有掛漏之處,此點合須敘明。惟,曾慥《道樞》:「凡人以有息為常,聖人以無息為常。」整個練氣修行過程,就是呼吸「從後天到先天」、「從有息至無息」的進化過程,則無庸置疑

「練拳不練功」只活動了筋骨,並沒有蓄積能量;而以呼吸為主、導引為輔的肢體運動才是呼吸導引術,導引動作如果不配呼吸,練氣效果將極其有限。此外,開陰竅為第一要務,陰竅不開,陰陽無法結合,氣不歸爐,不僅有違練氣原理,也容易出偏上火。《健身氣功》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功法至簡至易,自然成為筆者目前身體力行的主要功法

《樂育堂語錄》有云:「吾道教人,必以心光目光了照丹田,是千真萬聖返本還原、覆命歸根、滴滴歸源之正宗也。」初期呼吸行氣一則要將陽氣吸入身體帶入陰脈,二則要將陽氣以導引之術,緩緩將之推送至下丹田。在長期呼吸導引得法、「氣到丹田」之後,時刻「心光目光了照丹田」即可深蓄豐沛的丹田氣。如果呼吸導引、練氣修行沒有練出豐沛的丹田氣,則這個丹田就與常人無異而不能稱為氣海 ,也不可能「蓄則伸」地產生一連串變化,更遑論將丹田精氣替代穀氣而「辟穀」,至於《樂育堂語錄》:「丹田氣壯,直上泥丸,遍九宮,注黃庭,自然陰氣消盡,而陽氣常存」恐怕更不易得。

要之,呼吸導引的目的,乃是透過「有作」的呼吸導引,逐漸從「以呼吸空氣為常」,轉換為行住坐臥、「有作」「無作」皆可「以呼吸精炁為常」。一旦能夠行住坐臥面面俱到地呼吸精炁,即是進入「身心無(所不)為,而神氣自然有所為」的「無為法」情境。至此,即可體會呼吸導引、積氣丹田、意守丹田,小道亦可大成。


註:
1. 本文首刊於《丹道會刊》第三期,台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2015年元月1日,頁52-62。此處略有增刪。
2. 呼吸導引術通常只是不斷緩緩地重複相同的幾個對稱性動作,相較於球類、跑步等各種運動,可說極為單調、乏味,然而呼吸導引術的威力也正是因為週期性地緩慢運動。
  基本上,運動皆可通暢經脈,但一般的運動大多不規則、不規律地強力運用肢體,導致經絡氣血漫無目的周流全身或偏頗地、非對稱地流動,無形中傷害了身體而不自知;而呼吸導引則係配合特殊呼吸引入外部能量,並透過緩慢、重覆且對稱性的連續動作,引入外部的能量與全身的氣血,以和緩的方式疏通經脈,因為和緩所以不傷身、也因為和緩所以必須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才能疏通經脈。
3「陽密乃固」可以用《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來說明。「陰平陽秘」係指陰氣平穩地將陽氣包覆,陽氣密而不顯之意。例如地球,高溫的地心岩漿包覆在地殼之下乃能孕育萬物。
4. 參見《丹道會刊》第二期,台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2014年元月1日,頁77-83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ainzan/-dan-dao-fen-xiang/-dan-dao-yan-jiu/cong-ren-ru-qi-shi-tan-lian-qi-xiu-xing
5. 道家極為重視子、卯、午、酉四正時天地交泰的練功時機,但禪修者則重視能量的穩定性,因此通常不建議在能量波動劇烈的子、卯、午、酉四正時靜坐禪修。筆者認為只要清楚自己的身體氣機狀態處於練氣修行的哪個階段,即可因時制宜調整練氣修行的時間。
6. 參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NtbHC7cLI
7. 八段錦如同各種武術、導引術,可以有不同的練法,例如剛練時,八段錦可以施行包括七種脊椎運動與一種布氣法;柔練時,八段錦可以純粹地作為一種高階的導氣術,然並不適合初學氣功者學用。
8靜功仍有次第之別,初練氣功之靜坐,目的仍在聚氣、化氣,因此仍宜專注能量之呼吸導引與守竅。得炁之後的靜坐,雖然譚子《化書》等諸多道書多言:「忘形以養炁,忘炁以養神」,然則並非初學靜坐即可忘形、忘炁,否則恐將神亂智迷、喪失自我而不自知,甚至自以為功夫進境神速!


參考資料:"氣功網"http://goo.gl/atUNDx ;《氣的原理》、《內經呼吸養生法》以及《健走功》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