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010.兩重天地話太極

兩重天地話太極
太極圖的科學意涵-

日前收到幾位朋友透過通訊軟體傳來的道教神明系統圖,原來有篇文章[1]將道教神明,以企業組織架構的從屬關係類比,圖畫出祂們之間的關係,這只能視為戲謔之作,當不得真。有關道教神明的介紹,可以參考位於宜蘭縣的道教總廟三清宮出版的《道教諸神聖紀》,書末附有「中華道教神明溯源系統表」[2]。也可以參考中華道教總會網站上的神明介紹[3]

要了解中華道教的神明,必須先釐清道家的宇宙生成觀點。台灣大學徐富昌教授說:「宇宙是怎樣生成的呢?...要想弄清老子究竟是怎樣一種思想,現在看來還是相當困難的。」[4]筆者解讀《道教諸神聖紀》中《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太上老君開天經》、《雲笈七籤》等不同資料,得到如下的宇宙創生概念:

最初,混沌之先,宇宙充滿極精微玄玅的能量,只能以「宇宙無形、無氣、無物」來形容,此即太易階段; 
其次,隨著陰陽潛移,在精微玄玅的能量海中慢慢生化出原始祖炁,原始祖炁的出現,道家以邁入太初階段稱之;
其後,一炁化三(),則以邁入太始階段稱之,太始始有「形」;
接著,三炁化九()之初則開始邁入太素階段。以上三個階段合稱為"先天無極界"
隨後,時序遞嬗、陰陽推移,在太素階段「三炁開光」而有「質」即邁入"開天太極界"
然後,「質」與炁的種類越來越多,「輕清積陽而為天,凝滓積滯而成地」,日月星辰、人獸品物乃相繼化生,而有"後天現世界"

從上述宇宙創生概念,不難理解《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之涵義, 而道家以「三炁為天地之尊,九炁為萬物之根」, 炁為萬物之源也就不足為奇。

至於道教神明的起源,始於太初階段,原始祖炁化生出原始天尊,居於玉清聖境;其後,在太始階段與太素階段,原始祖炁又分別化生了居於上清真境之靈寶天尊與居於太清仙境之道德天尊,此即「一炁化三清」道祖之謂。
根據《道教諸神聖紀》中的敘述,所有先天無極界的仙真,包括斗姥天尊、東華帝君、西王金母等皆是由原始祖炁所化生。
開天太極界的仙真,則或由先天無極界的仙真分神化炁而來,或伴隨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之神炁化生,或伴隨五方、四極、十方、六十甲子等時、空之神炁化生。例如「玉皇大天尊」即是三清道祖法身所化的太極界第一位尊神。
至於後天現世界的仙真,則除了伴隨山河大地之神炁化生者外,其餘則或透過修行得道,或因忠孝節義、護國衛民、利益眾生等事蹟而受到後人立廟奉祀。因此,以科學的觀點言,原始天尊乃是宇宙中的第一個生命[4]。加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屢屢降世為師,傳示伏羲、神農等演陰陽、定八卦、嚐百草、倡導耕耘、教修三綱」,因此道教徒以「三清弟子」自居。

簡言之,在道家的練氣修行體認中,虛空中原止有一純能量的世界,該純能量世界先天地生而生,因此稱為"先天無極界""先天無極界"能量的精純度、穩定度極高,道家稱之為純陽、先天炁、先天一炁[5]其次,"開天太極界"係由無極而生,太極動而生"後天現世界"之萬物。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宇宙,係由"先天無極界"的能量轉化而來,因此稱為"後天現世界",而"先天無極界"生成"後天現世界"的過程中,其間存在一非能量、非物質,似能量、似物質的中間世界,即"開天太極界"

此外,由於萬物皆源自"先天無極界"的先天一炁,因此皆有神靈之一面,因此天地山川、風雨雷電與虛空,無不神而靈之,無怪乎道家崇尚自然、祭祀自然,強調「天地君親師」,強調「舉頭三尺有神明」。《樂育堂語錄‧卷五之二十》說:「夫以人之生也,生於此一炁,人之死也,死於此一炁。究之人身雖滅,此炁不滅。未有天地之前,此炁自若;既有天地之後,此炁依然。人未生,而此炁在於虛空;人既生,而此炁畀於人身。誠能了悟此炁,真有天地非大,吾身非小,生有何榮,死有何辱境況。」亦即,道家認知生命的源頭來自"先天無極界",所有的生命現象皆具有先天一炁,莊子乃謂:「物物者非物」。

呂祖《指玄篇》:「兩重天地誰能配。四個陰陽我會排」。從前文中可以了解,先天無極界乃是純陽界,並無陰陽之分;而開天太極界可視為一重天地、一對陰陽;後天現世界則為第二重天地及第二對陰陽。何謂太極?當代科學是否已經可以探究開天太極界的境界呢?筆者認為答案就在「太極圖」裡。維基百科[6]認為:『很多人都將「太極陰陽圖」(又稱「太極兩儀圖」)錯認為「太極圖」。「太極」是由無極而來,是陰陽兩分前之混沌狀態,沒有陰陽分明的「陰陽魚」,只有外面之圓圈,內部有一群小點;然後是陰陽分明的「兩儀,即一般所說之"太極圖"』。這點筆者無法苟同。

常見的太極圖是用一條曲線將一圓分為兩半,一半塗以白色,另一半塗以黑色,白者像陽,黑者像陰,白中有一個黑點,黑中也有一個白點。歷來的觀點,認為圖形中分開的兩半,酷似兩條魚,所以俗稱陰陽魚,並解釋世界是陰陽二氣、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二元對立又相互聯結的統一體等。筆者認為上述觀點並未直指核心。

從科學的觀點而言,所謂的太極圖,圓圈之中,只畫了一個「波」形與一對「粒子」。因此,筆者認為太極圖就是在描繪"開天太極界"中,充滿量子的狀態。亦即,太極圖即是一個最直觀、最淺顯,具象描繪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7]與量子纏結(quantum entanglement[8]現象的圖像。在前面幾篇文章中,筆者不斷論及修行與量子力學的關係,太極圖或許也是一個極佳的直接證據。

如果筆者的觀點無誤,當代科學已經開始探索"開天太極界"的諸多現象與應用。則,當代科學是否已然觸及先天無極界的境界呢?上文提及太始階段始有「形」、太素階段「三炁開光」而有「質」而邁入"開天太極界"。筆者認為太始階段始有之「形」,或許有一天可以在目前發展中的「弦論(string theory[9]」找到答案。

最後,再回頭談談修行上的原理原則。

發心修行,想要從後天返回先天、體驗天人合一「兩重天地、四個陰陽」的境界,首先還須借助"後天現世界"的天地,修煉出人身小宇宙中的「兩重天地、四個陰陽」,否則仍不免以指指月、水中撈月。如何修練呢?《樂育堂語錄‧卷一之二十四》:「修煉之道,人只知兩重天地、四個陰陽,豈知先天後天陰陽之外,還離不得真靈之知,才是天地之根,造化之本也。」所謂「真靈之知」,其實就是「道心」,《尚書·大禹謨》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朱子《中庸章句序》也說:「心之虛靈知覺,...有人心、道心之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修行自無不成之理。


--------------------------
[1]老是搞不清各種神明的位階?這張企業組織圖讓你秒懂,http://buzzorange.com/2015/04/07/teach-u-how-to-know-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gods/ 
[2] 《中華道教神明系統溯源系統表》,http://sanching.org.tw/dawsys.html 
[4] 老子的宇宙生成觀念,徐富昌,http://club.ntu.edu.tw/~davidhsu/New-Lao-Chuang-Lecture/LAO/lao_10.htm 
[5]筆者在前文中曾提及,所謂「仙」可以視為生命的形式之一。生物學家認為:「在宇宙無限的時空中,地球上目前的生命只是無數可能的生命形式之一。我們對生命的定義不應受制於我們對地球上生命的有限詮釋。」構成資訊的要素包括由發送者至接收者的訊號傳遞」。參見[生物學:生命的研究],http://www.dls.ym.edu.tw/lesson/bio.htm
[5]先天一炁又稱為先天之炁、虛無一氣、真一之氣、真一之精、天然元氣、清空一氣、太虛一氣,或至陽之炁等。參見《五篇靈文》、《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卷之二、《樂育堂語錄》(卷一)虛無之氣章第二十三http://www.ctcwri.idv.tw/CTCWRI-MTS/CMT01%E6%B4%9E%E7%9C%9F%E9%83%A8/CMT0103%E7%8E%89%E8%A8%A3%E9%A1%9E/CH0103XX/CH010303%E5%85%83%E5%A7%8B%E7%84%A1%E9%87%8F%E5%BA%A6%E4%BA%BA%E4%B8%8A%E5%93%81%E5%A6%99%E7%B6%93%E9%80%9A%E7%BE%A9/CH010303-02%E5%8D%B7%E4%BA%8C.htm 
[7] 微觀世界的主體如電子、原子、光子等粒子可以同時存在粒子或波的特性,而且取決於你看它的那一面向。亦即在微觀世界中,物質與能量的界線模糊不清,既可能以粒子的形態出現,也可能以波動的能量型態出現。例如我們可以將電子視為是粒子束或者是波動,取決在我們如何觀察它,但是在電子身上,這兩個屬性都必須存在才能構成完整的電子。
[8] 兩個粒子可存在某種關聯,即使相距甚遠,但是對其中之一粒子做量測,另一遠處的粒子的狀態即瞬間決定,此即量子纏結(quantum entanglement)。纏結的系統無法分割,愛因斯坦稱此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現在則稱為「量子資訊的迅移(teleportation)」 http://case.ntu.edu.tw/blog/?p=13644#more-13644 
[9] 弦論(string theory)認為,如果我們有更高精密度的實驗,也許會發現基本粒子其實是條線。這條線或許是一個線段,稱作「開弦」(open string),或是一個迴圈,稱作「閉弦」(closed string)。不論如何,弦可以振動,而不同的振動態會在精密度不佳時被誤認為不同的粒子。各個振動態的性質,對應到不同粒子的性質。例如,弦的不同振動能量,會被誤認為不同粒子的質量。參見:弦論簡介,賀培銘,http://web.mit.edu/yenjie/www/lm/physics/phys-field-string-2.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